2016年5月28日星期六

獅皇感言(2)-香港從前興旺的秘訣-屋邨篇

 


香港從前興旺的秘訣,當中屋邨肯定佔有一席兒。因為當時香港屋邨(徙置區屋邨、廉租屋邨和公共屋邨)林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體系。加上當時這些屋邨座數又多,面積又大,所以居住的人口非常眾多了。慢慢這些屋邨就形成了一個個的小社區,令到住在屋邨的居民產生了歸屬感。連帶當時屋邨配套設施的配合安排,打下了興旺的根基。

1)樓下商舖成主流:當時香港屋邨(無論是徙置區屋邨、廉租屋邨和公共屋邨也好)通常樓下都是設有商舖的。這種做法無疑是相當聰明的。因為有什麼好得過落到樓下就能夠買到東西呢?這種做法無疑是很切合普羅大眾市民的需要。

2)露天街市有如行街一樣:當時香港屋邨(無論是徙置區屋邨、廉租屋邨和公共屋邨也好)通常都會有露天街市的存在。形形式式的檔口就這樣擺在街上售賣。有些就索性走入樓下舖頭去經營。有些就蓋上鐵皮上蓋,一個個固定檔口去經營(通常是賣雞、賣豬肉和賣魚的檔口來的)。當時流行的一句說話就是:去行街買餸。買餸就有如行街一樣。夠特別了吧。

3)流動小販街頭擺賣:正所謂人生的路有很多,在乎你怎樣選擇吧了。不一定要成為大學生也能夠找到出路的。當時的確是這樣。整一架木頭車就可以推到街上去擺賣了。收入分分鐘還要好過一本正經地返寫字樓工呢。惟一麻煩是經常要走鬼以避開小販管理隊的追捕。不過,有時小販管理隊也是隻眼開隻眼閉呢,可能心裡面有時也同情流動小販的處境和遭遇吧。

4)食肆生意暢旺:由於當時屋邨比較大,居住人口又眾多,連帶食肆的生意也非常之暢旺了。不論是冰室、茶樓酒家、潮洲打冷大排檔(大牌檔)甚至是檔口仔也好,生意也是滔滔不絕的。這與當時港英政府全盤的計劃大有關連。

香港從前之所以興旺,其中一樣是由屋邨做起的。就是由一個個小社區所構建而成。透過港英政府全盤的計劃,周詳的規劃和配套設施的安排,使到一個個屋邨興旺起來。屋邨的居民不單止對該屋邨滿有歸屬感,連帶舖頭、街市、流動小販和食肆生意也暢旺起來。

(反觀香港現在又如何呢?屋邨的規劃又如何呢?不要只賴在人口老化這個問題上。如果就連屋邨的規劃{和其餘的配套設施安排}也做不好的話,如果就連領展轄下的商場、街市等物業也奪不回來的話,想要解決香港核心的問題也就難上加難了。反而港英政府從前對屋邨的規劃的而且確有太多可以借鑒的地方,對於解決香港核心的問題必定大有幫助了。)

吳獅皇
(2016年5月28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