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2日星期三

政府研推類似粵語殘片72家房客的居住模式!?那同當年徙置區有何分別!?


    早前,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提出新建議,以非牟利機構和慈善基金去租用唐樓的單位,改劃成較為衛生和安全的劏房,以打和的成本租給有需要的基層市民居住。然而,這個建議隨即被網民狠批其成效。而現今住在劏房和板間房等的基層市民,到頭來仍要住在這些劏房(板間房)裡,環境有改變到嗎?真有點換湯不換藥的味道。之後,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在出席港台節目時表示,正在考慮以類似粵語殘片72家房客的居住模式,不同家庭同住在一個地方,有各自的房間,亦有共用的互動空間。那同徙置區有何分別!?當年徙置區亦是不同家庭同住在一個地方(徙置大廈),有各自的房間(獨立的居住空間),亦有共用的互動空間(公眾露台和冷巷等等)。即就是我現今所提出來的模式。我稱之為新徙置區(過渡性的房屋)。這些新徙置區,要以屋邨的形式展示出來(要長久性的存在)。有獨立的居住空間(可考慮另設獨立廁廚),但面積會比公屋為細。最好出面能有公眾露台和冷巷等的活動空間。樓下則設有商舖、附近則設有街市和小販特准的經營區域(有助居民自力更生)。但就訂明只是過渡性質,等住户輪候到公屋之後就要遷出,給後面有需要的基層市民入住。這樣既能夠紓緩到基層市民的居住需要,同時亦是接駁上公共屋邨的階梯,在雙線並行之下才能夠有效地紓緩到香港迫切性的住屋問題。

吳獅皇
(2017年7月12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