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4日星期五

保存特色小店才是香港真正之福


    當香港原本由一個漁港,經過了百多年的變遷,終於成為今日國際知名的城市。然而,香港卻有很多東西正在逐漸消失。這是何等悲哀的一件事!《糧油雜貨店》(又稱米舖,可能只剩下很少的數量了)、《士多》(又稱為辦館,同樣亦只剩下很少數量了)、《小型超市》(通常在舊屋邨裡才能夠找得到)、《大排檔》(如今只剩下20多檔而已,有人建議再重新發牌,不過就惟獨欠缺地方去安置),還有就是其他形形式式的小店(有些已經做了幾十年已經成為老店了),這些店舖可能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服務了街坊幾十年,已經成為香港的地道特色了。然而到最後並不是經營不善,而是因為人為的因素而正在逐漸消失,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之中...如若這些店舖繼續消失的話,這實在是對於香港本身是一個重大的損失來的!

    其實,香港除了一些景點可以吸引到遊客之外,一些特色的地道小店就極具吸引力了,更能吸引到遊客到來。可惜的是,有很多商舖業主只看到眼前的利益(瘋狂加租,令小店《老店》結業),但就看不見這些店舖的消失對香港所帶來的影響。除了影響到旅遊業之外,更甚的是同時亦影響到香港的民生(市民生活)!再加上領匯的橫行(同樣瘋狂加租,令小店《老店》結業),更加加深了屋邨居民深層次的矛盾!

    再講,過去一段長時間(由2003年計起的話,已經有12年了),《香港旅遊發展局》只側重在內地自由行旅客身上。香港市面一些旺區逐漸將街坊小店(《老店》,有不少是食店來的)排除而變成《珠寶店舖》、《名牌手錶店舖》以及《藥房》等的連鎖店舖,大大影響了本港的民生,因而加深了與內地自由行旅客的矛盾而演變成今日的局面。《政府》以及《香港旅遊發展局》在這件事上實在是責無旁貸的!

    如今要緊的是,是想辦法如何保存這些特色的小店。我曾經建議過政府可以開一個新局,可以名為《香港特色發展局》(又或者索性將《香港旅遊發展局》更名為《香港特色發展局》也行)。這個局可以在每一個區物色一個地點,專門去興建一個大型的商場(可以名為《香港特色市場》又或者是《XXX特色商場》也行),然後再將這些《小店》(老店)譬如《糧油雜貨店》、《士多》、《小型超市》、《特色食店》、《特色小店》以及《大排檔》(如果可以起到這些商場的話,就能夠將《大排檔》安置在其中了)等的店舖安置在其中,以低廉的租金租給他們,以維護這些《小店》和《老店》的生存空間。

    一來,既可以維護這些《小店》和《老店》的生存空間,同時又可以令到有心創業的人,可以放膽地創業,帶來就業和向上流的機會。實在能夠達到一舉數得之效。如若真的能夠保存這些特色小店的話,才是香港真正之福!



《補充的話》

    其實,要在每一個區找一塊土地去興建這些商場,相信政府是有能力做得到的(如今要起十層八層的商場已經不再是難事了)。而要維護這些《小店》和《老店》的生存空間,更是刻不容緩!起碼都應該要在這些方面去想一想了(據知外國已經有實際的行動,惟獨香港在這方面好像是還未醒覺似的)!

《註》:在這段《珠寶店舖》、《名牌手錶店舖》以及《藥房》等的連鎖店舖充斥市面期間,很多香港市民連食都「無啖好食!」皆因不少的食店被迫結業!而連鎖店大集團的食肆又越來越貴,一度被網民揶揄為「食金」、「食手錶」、「食藥房」等諷刺的字眼(即是說只剩下《珠寶店舖》、《名牌手錶店舖》以及《藥房》等的連鎖店舖,連食都無淡好食的意思)。


吳獅皇
(2015年4月24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