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日星期四
只有公屋無法解決問題(2)-只有徙置區概念方能成功
自從木屋區、徙置區屋邨消失後,造就了籠屋、板間房和劏房的興起。隨著年月的增長,問題日益地惡化下去。當時香港住屋問題根本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其實,當時徙置區屋邨的實行和方向是對的。但當時政府政策突然改變,結果日積月累,造成今日這個局面。
有調查顯示,全港住在劏房的人大約有17萬人。但究竟當中有無包括住在籠屋裡的人?而據我所知,板間房和劏房是有分別的。如果一個單位間岀幾個房間,這些叫做板間房。但如果一個單位間出10個單位或以上,這些才叫做劏房。那麼,17萬人的數字準確嗎?我覺得數字是在17萬人以上!
隨著年月的遞增,公屋興建的速度無法趕上輪候的人數,這是不爭的事實。於是就有人提出興建臨屋的建議,也有人提出興建中轉屋的建議,但就沒有人提出興建徙置區屋邨的建議。恐怕我是第一個人大膽地提出這個意見的。
要知道臨時房屋、中轉屋和徙置區屋邨是有分別的。雖然三者的作用都是過渡性質,所指的是普羅巿民短暫地住留的性質。但前兩者根本就比不上徙置區屋邨。先講臨時房屋。其形式類似木屋區,但就比木屋區更有規劃地、整齊地以一排一排的形式展示出來。而每個住户單位,頂多去到兩層,即除了地下一層外,還有二樓樓層。二樓樓層一般被用作睡房之用。但洗手間設備仍然欠奉。而且單位始終比較少,不能容納更多人入住。當時較出名的有,九龍灣臨時房屋區。至於中轉屋,其形式已經酷似徙置區屋邨,但只有其形,做不出當時70,80年代徙置區屋邨的實際。當時的徙置區屋邨,整個配套已經有齊。中轉屋遠遠比不上徙置區屋邨。比較為人所知的有石蘺中轉屋。
至於徙置區屋邨,在三者中實在是比較優勝的。因為當時政府是很有規劃地去興建的,而且徙置區屋邨多興建在市區的心臟地帶。不單如此,當時徙置區屋邨,整個配套已經有齊。兒童遊樂設施、茶樓酒家、冰室、大排檔、士多、小型超級市場、書局、藥房和其他樓下店舖。又有地攤街市、小販、幼稚園、小學和中學。附近亦設有公園、游泳池,交通亦有小巴、巴士、地鐵的配套設施,應有盡有,一應倶全。比較著名的有,當年獅子山下的橫頭磡邨。試問又豈是臨時房屋、中轉屋所及得上呢!
當然我並不是說要起番當年模樣的徙置區屋邨。而是取其概念。用徙置區屋邨的概念來興建一些新徙置區屋邨,這個方案實在是可行的。而上文也提到,政府可以在新徙置區屋邨的每個單位加設獨立廚房和洗手間。為免與公屋角色重叠,可以將單位設計得比公屋單位小一點,而外觀也可以設計得簡陋一些。不過,就一定要向高空發展,起碼都要有三十幾四十層高才符合現今的需要。
還有就是,整個配套設施也要兼顧到。不能只興建屋邨,而其他設施就欠奉,中轉屋就是一個好例子了。雖然當時徙置區屋邨後來被拆毀了,但也存在過一段很長的日子。如果政府真的落實興建新徙置區屋邨的話,就一定要有規劃地,令到新徙置區屋邨作長久之用。不能說變就變,過了幾年十幾年就拆毀的話,那和當時港英政府所做的又有何分別呢?這只會走回頭路,不能真正解決到問題。
再者,如果真的興建新徙置區屋邨的話,座數上和樓下的配套設施亦要兼顧到。最低限度都要有10座8座樓才能稱呼為一個邨吧。座數太少,凝聚力不足。最好有10座樓以上,就差不多了。而樓下的配套設施,所指的是,除了兒童遊樂設施外,樓下店舖的重置也是極其重要的。很簡單,商場近還是樓下近?明白了吧!這樣才能凝聚到人流,帶動到活力,就連商場也及不上的。而這也是昔日香港歩向繁榮成功的要素之一!
至於,選址興建問題,我認為還是選擇市區會比較好。例如,啟德發展區,獅子山下面仍然有一大片的地方,蘇屋邨舊址,九龍灣、觀塘工業區近海旁一帶的地方,填海得來的土地,一部分可撥作興建新徙置區屋邨。這些地方均可作為興建新徙置區屋邨的地方,政府實在可以考慮一下。
還有就是,有人擔心興建會遇到阻力,影響景觀等。我相信大眾市民是明理的,亦會很同情住在籠屋、板間房和劏房裡的人。這點問題應該不大。至於影響景觀,這也實在難免。又有誰可以保証到,自己家窗口外的景觀,一生也沒有樓擋住呢?
至於,又有人擔心居民入住後不肯遷出。這個問題也不難解決。不過前提是,當他們輪候到公屋,就要給予他們幾個地方選擇,要由近而遠,不能全部都是偏遠地區的。不然的話,全部都是偏遠地區,換轉是您,也不肯入住吧!而且要分作3次機會給他們選擇。例如,一年內分3次通知他們可以揀樓,而每次最低限度也要給3個地方給他們選擇。如果3次機會他們都揀不到樓的話,就當作棄權論。他們就要遷出居住的單位,讓給其他人入住,這個很公道。
最後,如果政府真的實行興建新徙置區屋邨計劃的話,希望政府能夠一併考慮到整個屋邨的配套設施,包括樓下店舖的重置,茶樓酒家可以設有露天茶座,冰室和茶餐廳也同樣可以與茶樓酒家一樣,設有露天茶座,特別容許小販擺賣等等,這些都是過往香港成功的要素之一,實在有必要在現今這個時代得到復興的。所以,最後結論是,只有公屋無法解決問題。單翼實在難飛,但另一翼,不是臨屋,也不是中轉屋 只有徙置區概念衍生出新徙置區屋邨這一隻翼才能配合到公屋另一隻翼雙線並行,才能夠逐歩舒緩,解決香港長期積壓已久的居住問題。
(補充的話)
在幾經辛苦的情況下,並帶點不適,終於完成了這篇文章。這篇文章的內容實在是濃縮了我在facebook上和幻影時光地帶上的文章而成。當然有些觀點是新加上去的。作為曾經在徙置區屋邨長大的其中一人,曾經親眼目睹徙置區屋邨內獨特的文化形成。當中造就了由獅子山下精神所帶動下,令到香港歩向繁榮歩向成功,徙置區屋邨及其獨特的文化應記一功。但諷刺的是,自從徙置區屋邨消失後,香港自90年代開始,經濟就由高峯一直向下滑去,直到如今也未能回復番昔日香港的繁榮富庶景象。由徙置區屋邨、樓下店舖(包括茶樓酒家、冰室、大排檔等)、地攤街市和小販所構成的獨特文化,帶給很多人謀生的機會。這也許就是香港過去能夠成功的秘密之一。如果新徙置區屋邨能夠興建的話,希望連帶過去的這種文化都能夠得到復興。使到香港再一次奇蹟地,在我有生之年,能夠看番過去香港昔日的繁華風光!
作者:吳獅皇
(2013年10月3日)
(原發表於2013年6月3日,因Yahoo Blog的變動,所以將網誌內的文章搬來這裏重新發表。)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