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日星期三
只有公屋無法解決問題(1)-單翼難飛
過去70、80年代,香港人口澎脹得很快。當時人們普遍住在木屋區、徙置區一帶的地方。後來,政府政策突然有所轉變,不但拆毀木屋區,就連徙置區屋邨也一併拆毀了。當時政府就以公共屋邨為主要屋邨,但就埋下了一個更難拆解的問題了。
為何會有木屋區、徙置區的出現?答案是,因為當時香港人口激增,但又未申請到公屋居住,所以才會住在木屋區、徙置區一帶的地方,等候上公屋。木屋區、徙置區被拆毀後,香港人口增加是不變改的事實。但已經沒有木屋區、徙置區了,於是籠屋、板間房和劏房乘時而起,情況越來越嚴重,直至現在。
其實,香港住屋問題一直未能徹底解決,和當時政府將木屋區、徙置區拆毀實在有莫大關連。當時木屋區時常發生火災,要拆毀這個決定是無錯的。至於徙置區屋邨要拆毀,是因為其環境衛生惡劣。要拆毀也是在情理之中。但當時政府卻忽略了仍然有一大班普羅巿民未能上到公屋。當時政府並沒有將徙置區屋邨加以改良,硏究如何改進徙置區屋邨,而是使它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
如今的情況,其實就是當時問題的延續。是不是只有公屋就能夠解決問題?不是。那麼上不到公屋,仍在輪候上公屋的普羅巿民怎樣辦呢?政府並沒有一套長遠的計劃。其實,徙置區屋邨的概念依然是行得通的。政府只要改變一下其中的間格,就變成可行了。
當年的徙置區屋邨,沒有獨立洗手間、獨立廚房等設備。但政府如果重新實行徙置區屋邨計劃的話,可以將新徙置區屋邨內的住房單位均設有獨立洗手間、獨立廚房等設備,這樣就沒有問題了。為免與公屋角色重叠,可以將新徙置區屋邨的單位設計得小一點,和簡陋一些。而這些新徙置區屋邨的作用,就是暫時先安置住在籠屋、板間房和劏房的普羅巿民,等到他們可以上公屋,就要遷出單位給其他人住。其作用和當年的作用並沒有分別,但其概念仍然十分可行。
所以,只有公屋無法解決問題。因為還欠缺一翼,就是新徙置區屋邨了。正所謂,兩翼齊飛,就飛得上去。單翼要飛,難上加難了。
作者:吳獅皇
(2013年10月2日)
(原發表於2013年5月28日,因Yahoo Blog的變動,所以將網誌內的文章搬來這裏重新發表。)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而家都唔夠><
回覆刪除我的名字叫悲傷,早晨。無錯,直到現在仍然有很多巿民連公屋也無得住。但問題是,現在並沒有一個地方,例如徙置區可以暫時安置他們。所以我建議政府應該認真考慮一下重建徙置區屋邨的計劃。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