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6日星期一

香港電車的歷史與童年往事的回憶






























   

    相信電車陪伴了不少香港人成長。而電車亦已經成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不經不覺,電車在香港已經有超過100年以上的歷史了,並且已經成為香港的特色交通工具之一。
   
    1904年7月30日,電車在港正式通車,由「香港電力牽引有限公司」管理。直至1910年,這間公司易名為「香港電車有限公司」,並一直沿用至今。電車最初採用單層式電車,分為頭等和三等電車。分別為10架頭等及16架三等電車。三等電車,完全採用開放式設計,可載48人。而頭等電車,則採用密封式設計,可載32人。頭等電車每位收費為一角,三等電車每位收費則為五仙。
   
    車程路線由筲箕灣至堅尼地城。即現時的行走路線。1912年,電車公司引入了10架雙層電車,上層是無蓋的。上層和下層的三分之一被劃為頭等座位。翌年1913年,為了方便雨天上層可以載客,於是雙層電車上層加設了帆布帳篷。
   
    1922年,「香港電車有限公司」總部由英國遷至香港,經營權亦全歸香港,變為一間獨立控股公司,主要股權屬於怡和洋行擁有。同年,電車改為以「香港電燈公司」的電力運作。1923年,雙層電車上蓋改為永久性木質上蓋,1925年則引入全密封式雙層電車。而由1924年開始,電車公司進行雙軌鋪設工程,初期連接銅鑼灣至筲箕灣,最後一期要到1949年8月才完成。
   
    1941年12月,日軍佔領香港,令電車一度停駛。到1945年8月,戰爭結束後,109部電車中只有15輛電車能夠繼續維持服務,翌年1946年8月才大致回復正常。
   
    1965年,電車公司引入了10架單層拖卡,其後增至22架。這些拖卡附設在雙層電車後面,作為頭等車廂之用,可載客36人。但是,由於乘客認為收了頭等車費卻沒有頭等享受,加上拖卡發出的噪音頗大,最終於1982年全面廢除。
   
    1972年,電車取消了等級制度,採用劃一收費。到1974年,香港九龍倉集團收購了香港電車有限公司。1976年,電車引入收費錢箱,並於1982年淘汰全數售票員。
   
    1970年代末期,香港地鐵現為(港鐵)擬發展港島線,令人揣測香港電車服務會否被取締。

    到了1984年,電車公司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市民大多傾向保留電車,電車服務才不致於被地鐵服務全面所取代。但這個決定亦間接使香港地鐵(現為港鐵)暫時擱置港島線上環站至堅尼地城站路段(現稱西港島線)的工程。
   
    1990年8月至11月14日,電車試行週末通宵服務。

    1994年,地鐵公司推出香港電車90週年紀念車票。
   
    2000年10月24日,電車公司正式推出「千禧新電車」。這款電車完全在香港研發和製造,富有時代感。新電車原本設有空調系統,惟因技術問題(空調系統加上電車後,路網電壓將不勝負荷)和市民接受程度而放棄計劃。到2001年,電車引入八達通系統,全面接受八達通付款服務。
   
    2004年,電車公司慶祝成立100週年,舉行了一連串活動,主題標誌為一個以漢字「百」字所構成的電車圖案。同時,香港郵政亦發行了一套紀念郵票,以各時期的電車車款作內容,見證香港電車百年來的演變。
   
    2005年3月,跑馬地電車總站裝設了電子顯示牌,方便乘客得知下班電車的目的地。
   
    2008年5月,仿古電車#128安裝了空調。
   
    2009年4月7日,全資擁有香港電車的九龍倉宣布把香港電車的一半股份售予法資的威立雅運輸集團(Veolia Transportation),並將日常營運交由威立雅運輸集團負責管理。威立雅已承諾致力保存電車外貌和設計作為香港獨特的文化資產。暫時亦不會調整價格。該公司同時在香港以外亦有經營窄軌電車及渡輪服務。

    2010年2月17日,九龍倉宣布將於3月把持有的所有股份售予威立雅公司,香港電車將由威立雅公司全資擁有。

    2010月10日,電車公司對外展示全新設計的電車#168,新電車設計及組裝均在香港進行,外型與現時行駛的木製電車相似,唯全車改用鋁合金物料建造。車內增設了報站機,並改用電子路線顯示器。#168於2011年2月17日正式投入服務。

    2011年,3輛第七代電車;編號分別為171、173及174號電車正式投入服務。新電車採用跟#168相同的車廂設計,但在操控系統上,就使用交流電馬達取代過往的直流電馬達,使到電車在制動時所產生的電流回饋到電網,供其他電車使用,能夠提升環境保護及節約能源效益。而公司預期未來每月可以有一至兩部新型號電車推出市面。

    2011年12月,電車公司引入無線射頻定位系統進行測試。期望能夠令行車更有效率,希望可以挽回流失的乘客。

    2012年1月,電車公司決定斥資500萬港元於全線電車和沿線路軌安裝無線射頻定位系統,在全線路段地底埋下600個無線射頻(RFID)收發器,每當設於電車車底的讀碼器經過時,利用第3代流動通訊技術接收及發出信號,再傳送至車務控制中心,讓中心能夠實時掌握行駛狀況並且作出相應調配。系統更能夠利用車廂內裝設的輕觸式螢幕向車長發出指示。而電車公司亦計劃於電車上安裝視像鏡頭,以便於突發事故或交通擠塞時可以監察路面情況。

    另外,電車公司亦計劃利用系統,於全線車站和電車為乘客提供等候電車時間提示和全自動報站系統,但是因為加價幅度未達預期,預計需要10年才能翻新共163輛電車。而電車公司亦會仿效輕鐵,在車站增設顯示屏,預先報告即將到達的3班電車的目的地以及預計到達的時間,初步計劃考慮在中環和灣仔等繁忙車站率先試行。

    2013年,香港電車現時有178輛雙層電車,是全球現存唯一全數採用雙層電車的電車系統。


《120號繼續服務市民》

    大約1985年左右,電車公司展開歷時四年的更換161輛電車的車身工程。當中1949年10月製造的首輛第五代「戰後型」電車#120號,電車公司原本有意保留#120的舊車身,可惜因為車身結構出現問題而放棄了。及後電車公司依照#120號的車身模樣,重新翻新過。翻新後,#120號依然維持著1949年時的模樣。不論車身,甚至連車箱內部亦都保留著當時的模樣。現在120號電車是唯一一輛保留著戰後1949年時的模樣,並且正在使用中的車輛,繼續服務廣大巿民。


《電車被稱為叮叮的原因》

    香港人一般稱電車為《叮叮》,是源自電車開行時的鈴聲。而電車警示時,同樣發出叮叮的鈴聲,因而產生這樣的稱呼。


《過去電車的收費》

    50年代,香港電車的收費大致分作頭等和三等收費兩種。成人頭等收費兩毫,三等收費壹毫。小童就不限,一律收費壹毫。軍人同樣不限,同樣收費壹毫。


《錯失發展機會》

    香港電車在過往80年初,由於遭到地鐵的擴展和過海巴士的夾擊,其重要性已經大不如前。在港島已難覓發展機會。直至1982年,政府邀請擁有香港電車有限公司的會德豐和九龍倉集團,建造及營運屯門新市鎮的鐵路系統。可惜最後集團放棄了計劃,香港電車錯失了在九龍新界地區發展的機會。


《後記》

    香港電車,曾作為香港島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但時移勢易,直到80代初,地鐵港島線通車後,電車的重要性每況愈下。再加上巴士過香港島的路線亦越開越多,電車的地位從此亦不復再了。而當時,更曾傳出電車會被地鐵取代的消息。尤幸香港市民大多傾向保留電車,電車才得以保留至今。香港電車,作為香港人的集體回憶,一種交通文化遺產,理應繼續保留下去,使香港電車-香港特色的交通工具,得以存留。


《童年往事的回憶》

    尤記得童年時,我亦曾經坐過電車。雖然印象已經很模糊了,不過依稀還記得當時在電車上仍然有售票員。當時售票員仍未被廢除。而且我亦曾親眼目睹過電車的拖卡,相信我一生也不會忘記。

    不過,由於當時港島心臟地帶的高檔商場,如置地廣場等都是以售賣高檔的物品為主,一般的普羅大眾市民根本就消費不起。所以當時一家人逛街,正如俗語所講,「得過行字。」逛得最多的,就是去皇后像廣場、兵頭花園、好像虎豹別墅都有去過(印象比較模糊)。

    當時一家人去香港島的次數不是很多,原因就是在於此。所以,我乘坐電車的次數,相對來說就很少了。頂多乘坐過幾次吧了。不過依稀還記得好像有試過乘坐過電車的拖卡。但印象已經非常模糊了。

    被稱為「叮叮」的電車,對於當時是小孩的我心目中覺得非常有趣 。當聽到電車的鈴聲時,就會覺得很好奇了!

    但乘電車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電車行得非常緩慢!去逛街,觀看街景,乘坐電車是合適的。但趕時間的話,乘坐電車是絕對不合適的交通工具。這亦是電車的一大弱點所在。及後,地鐵開始逐漸普及,巴士過香港島的路線亦越開越多,電車更加無發展的餘地。

    雖然,我乘坐電車的次數不是很多,但我都希望電車能夠繼續一直保留下去。因為這已經是一個超過100年以上的瑰寶了,是留給下一代的豐富文化遺產的寶藏之一。

(補充的話)

    這篇文章原發表於08/04/2009,今新加了一些內容,重新再作發表。包括:一些資料的補充、後記、童年往事的回憶以及補充的話等。內容主要取材自維基百科;經過了一些刪減和增補。加上網上的資料和本人的一些童年往事的回憶而構成。至於《童年往事的回憶》,由於我乘坐電車的次數不是很多,但已經盡我所能,將我所記得的盡量透過文字去分享了。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和圖片,我們可以略略認識到香港電車的歷史,並學習去珍惜、保留翻一些舊有的事物。因為這些才是留給我們下一代的真正寶藏。


作者:吳獅皇
(2013年9月16日)

(原發表於2009年4月8日以及2013年7月31日,因Yahoo Blog的變動,所以將網誌內的文章搬來這裏重新發表。) 

7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