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會覺得很奇怪,為何我會突然說起(豪宅)來?細個時,我就曾經住過(橫頭磡徙置區屋邨),其範圍其實就在(黃大仙區)之內。之後,(橫頭磡徙置區屋邨)拆卸重建成為(橫頭磡公共屋邨),而(一部分原有座數就被納入成為樂富公共屋邨)。直到(1999年),(康強苑)(居屋)落成入伙,位置就在(樂富)(杏林街),這時在(樂富該範圍地區)才有(居屋)的出現。但距(寫這帖時2025年時)已經有大約26年歷史了。至於原為(馬仔坑木屋區)的(天馬苑)(居屋)亦早於(1986年)落成,距(寫這帖時2025年時)更加有大約39年歷史了。還有(翠竹花園)(居屋)於(1989年和1991年)落成。距(寫這帖時2025年時)也有30多年歷史了。
而(黃大仙區)(嗚鳳街和及後幾條街一帶)(多為一些舊樓群),(很多年來鮮有標誌性的豪宅出現)。直至到(寫這帖時2025年時)(大約10幾年前),(近黃大仙地鐵站附近一帶)始有(滙豪山)(2008年)出現。及後(現崇山)(大型豪宅)在(2012年)時亦罕見地出現。而一直到(2025年)時,(薈鳴)的出現,(3者的出現)標誌著(黃大仙區內)開始產生了變化。
(高尚住宅或者豪宅)的出現,往往會為(區內居民和跨區居民)帶來命運的改變!甚至是會影響著(餘下人生的旅程)。這顯示出(黃大仙區)(嗚鳳街和及後幾條街一帶)(在規劃上的確是極具發展潛質)了。
試想想,假如在(那幾條街之內)會出現(打橫的大型豪宅),利用(下面龍翔道的行人天橋)(將它改為密封玻璃式行人天橋),然後(再將其中一邊行人天橋部分接駁一直伸延到現崇山商場),而(另一邊行人天橋部分接駁一直伸延到(嗚鳳街一帶),如果是(這一種接駁方法)的話,豈不是會大大方便到(區內的居民)和(使用的人)嗎?
所以我認為(由上而下的一種接駁實際上是行得通的)。不過前提是,(嗚鳳街和及後幾條街一帶)必先出現(大型豪宅),才能夠令到(這一種天橋接駁就算落雨天也不怕的設施)更趨完善了。
我關心(這個區),因為我細個時就曾經住在(這個區之內)...
吳獅皇
(2025年9月6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