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9日星期三
香港地產風雲人物-郭得勝傳奇(5)
此時《新鴻基企業》的掌舵人《郭得勝》,所採取的策略依然是沿用在《永業企業》時的策略。主要以興建工業大廈樓宇和拆卸舊樓重建為主(所以昔日在工業區{工廠區}有很多工業大廈樓宇都是由《新鴻基》所興建的)。仍然以「分層出售」和「10年分期付款」作招徠,所以依然普遍地受到廠家和顧客的歡迎。當時他們3人所持有的地盤,每一個的分成都各有不同。視乎誰投入多誰投入少來做決定。而這一間《地產公司》漸漸為人們所注意,於是就有人稱呼他們3人為《地產3劍俠》了。
然而好景不常。1965年,香港銀行出現擠提。並且成為一股風潮。香港多間銀行倒閉。當中包括《明德銀號》、《廣東信託銀行》等等。就連《恒生銀行》也支持不住,最後要賣身給《香港滙豐銀行》才能夠保得住。自此《恒生銀行》便成為《香港滙豐銀行》旗下的附屬公司了。銀行業陷入危機,連帶工業、地產界也大受影響。《多間廠家》和《地產公司》相繼倒閉,一片愁雲慘霧之中。
《新鴻基企業》此時面臨重大的危機。幸得掌舵人《郭得勝》一向作風沉實穩健,《新鴻基企業》並未過份擴張。再加上《郭得勝》的拉鏈和尼龍生意為他積聚了一筆可觀的金錢。成為流動資金,供《新鴻基企業》作適時周轉之用。致使《新鴻基企業》能夠安然渡過1965年香港出現的銀行擠提潮。
這樣的光景大約維持了兩年,香港又慢慢復蘇起來。然而1967年,香港發生《五月風暴》,香港人心惶惶。導致大批香港人移民外國,地產市道一落千丈。不少人紛紛拋售地皮和物業出走。之後,香港演變成大暴動。當時謠言四起,移民潮更見洶涌澎湃,地盤物業變成一文不值。此時《新鴻基企業》面臨更大的危機。
是去?是留?《郭得勝》、《馮景禧》和《李兆基》3人聚在一起商量。他們不愧為《地產3劍俠》,決定留下來處理這一個局面。當時香港地皮、物業紛紛被人拋售,他們3人就趁機吸納。直到1968年,市道開始回穩。地產市道由低位回升。《郭得勝》、《馮景禧》和《李兆基》3人不慌不忙地將物業出售,賺了大錢。此時又不斷地在地盤興建大量工業大廈樓宇,最終成為工業大廈樓宇市場的霸主。從1963年至1972年,《新鴻基企業》的營業額高達逾5.65億港元。平均每年大約做了7000至8000萬元的生意。以這一間《細小地產公司》而言,著實是不簡單了。不過有聚亦有散時,此時正是《3劍俠》分飛之時...
吳獅皇
(2017年8月9日)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