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5日星期三
懷念舊時的鯉魚門(1)
當時《14C巴士》途經《鯉魚門道》。圖中亦可以見到《鯉魚門道邨》。
巴士亦要途經《油塘邨》。當時的《油塘邨》感覺十分大。
《註》:引用網上的圖片。
以前一提起《鯉魚門》,除了是食海鮮的好去處之外,還是一個旅遊的好勝地來的。每逢週六週日和假期,很多人一家大細都會去到位於《油塘工業區》旁邊的《鯉魚門》去暢遊一番和食海鮮的。那時的《鯉魚門》實在很熱鬧。那時的光景依然沒有忘懷,直到如今依然十分懷念那時的情景。
記得童年時,在《藍田》爺爺家的時候,很多時是在星期六日和假期的時候。一家人的節目多數是去《鯉魚門》的了。隱隱約約還記得,一家人是乘坐樓下的《小巴》,落番去《觀塘》或《觀塘裕民坊》(無記錯的話),然後再轉乘《九巴14C巴士》直達《鯉魚門》的。看似路途不是太遙遠,巴士要途經《鯉魚門道》、《油塘邨》,在小孩子的眼光裡,當時的《油塘邨》十分大(樓層雖然不是很高,但驟眼望過去都有番咁上下座數),而且感覺上路途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夠到達。當時的我就是一直向著打開了的窗向外望去...
當時的《14C巴士》,曾經搭過有前後門的車型(後門是開在車尾位置的經典類型)、亦有搭過中間位置四葉門的車型(也是當時十分流行的經典類型)。而那時的《巴士》並沒有冷氣的設備,靠的是開大隻窗讓大風迎面而來,那種感覺的確很暢快...終於凝望了一輪之後,《14C巴士》就停靠在《鯉魚門》對出的空地位置車站外(但是,如今《九巴》已經不是直達了,巴士站已經改到《三家村碼頭》的位置,只有小巴才能夠直達)。一家人落了車之後,《鯉魚門》就近在眼前...
一種古樸的風味隨即映入眼簾。當時的《鯉魚門村》,相傳由三家不同姓氏的人所組成。一派漁村古樸的風味,寮屋石屋沿著海岸而興建。當時有很多《漁船》停泊在《鯉魚門村》對出的海面(鯉魚門避風塘)。水上人有很多仍然住在船上。而當時的《鯉魚門》很特別,有兩種方法可以進入村內。第一種方法是徒歩行入村內。由外面空地徒歩行入去。而第二種方法是由《三家村碼頭》的位置(即如今《三家村碼頭》公園的位置)乘坐《駁艇》進入《鯉魚門村》的心臟地帶。
這兩種方法,我們一家人都試過。在小孩子的眼光裡,當時乘坐《駁艇》進入《鯉魚門村》的心臟地帶會較為開心好多。而當時如果要乘坐《駁艇》的話,需要在《小碼頭》右手面的《小櫃位》處付款(好像有深綠色的《扭杆閘口》。不想麻煩的話可以在《櫃位處》先付款,然後從左手面有人把守的通道直接通過)。如果剛巧遇著《駁艇》坐滿了人或船開走了的話,就要等《駁艇》駛回來才能夠上船了。當聽到(嗒...嗒...嗒...嗒)聲音的時候,就知道《駁艇》就快駛回來。
《駁艇》慢慢停泊靠岸,啞綠色的帆布上蓋連著木造的船身,簡陋的《條狀木櫃坐位》就分佈在船身的兩旁和後座的位置。我通常都會坐在船身的左手面大約中間的位置,用雙手扶著船邊雙腳膝頭就跪在坐位上探頭向外望去。《駁艇》終於起行了...(嗒...嗒...嗒...嗒)的聲音再度響起。污糟的海水就近在咫尺,在向下望去的時候心總是凝住(害怕)海水會無故地濺上來...明明是不遠的路程,可是由於當時的《漁船》泊滿海面,《駁艇》也要繞路繞過《漁船》才能到達彼岸。在偌大的《漁船》中穿梭,《駁艇》就顯得小巫見大巫了。而在《漁船》之上,仍然住滿了人,甚至乎有人正在晾衫和有小童在船上露面。隨著(嗒...嗒...嗒...嗒)響聲的伴隨和沿途的風光,短短的路途一下子變得豐富起來。隨著《駁艇》終於靠岸,一家人一落船就進入《鯉魚門村》的心臟地帶了。
(待續。)
吳獅皇
(2017年2月15日)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