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夢幻小天地(4)-兒童遊戲機中心
兒童遊戲機中心在香港曾經有過興盛的時期(70-80年代)。尤其在80年代裡可謂達到最高峰。當時遊戲機中心(電子遊戲機中心)是分為兩種模式去經營。有成人場和兒童場兩者的區別。顧名思義,成人場的電子遊戲機中心只淮年滿16歲的人士進入(16歲以下人士和穿著校服者一律禁止進入)。而兒童場的電子遊戲機中心16歲以下人士均可以進入(好像穿著校服者仍然不淮進入)。這對於當時的兒童來說,實在是何等興奮的一件事來的。有機打,尤其是對於男孩來說(因為當時入機舖打機的多數是男孩來的,女孩入機舖打機在比例上相對較少。我所指的是兒童場),的確是大喜的訊息來的。在當時,兒童遊戲機中心的出現也就成了兒童的夢幻小天地之一了。
當時的兒童遊戲機中心,遊戲大致上分為幾類:1)有一路行一路打的(即是RPG類型)、2)有飛機等射撃的(即是射撃類型)、3)有互相打鬥的(即是格鬥類型)、4)有鬥賽車的(即是賽車類型)、5)有運動的(即是除賽車以外其他運動的類型),還有6)打麻雀的(即是賭博類型)。其實在遊戲種類上和成人場幾乎沒有分別,可能在機種更新上會較兒童場更快一些和更緊貼市場的潮流吧。
有機打,對於當時兒童來說尤其興奮。面對住不同種類的電子遊戲,和五光十色的畫面,再加上響亮的聲音,兒童怎不心動呢?何況,當時兒童遊戲機中心的收費一般比成人場平宜。由5毫至2元不等。而當時多數的機種收費都是在$0.5元至$1.5元之間的(無記錯的話)。兒童坐在櫈上,就可以大展身手。有的甚至放一疊錢幣(甚至唔止一疊錢幣),在操縱桿的左手面以示人,表明這部機他有排玩的了。操機直至熟練打爆機(即是打到遊戲完結為止)為止。這俗稱為交學費(玩到變高手,其實是日子有功吧)。不過亦有不少兒童只是抱住玩的心態來打機而已。一玩可以是多個小時,是乎您手上的錢幣有多少而已。就算睇人玩也可以消磨不少時間。兒童在遊戲機中心可謂留連忘返,對於小孩來說,兒童遊戲機中心絕對是當時兒童的夢幻小天地之一了。
遺憾的是,由於當時家用電視遊戲機如任天堂、世嘉、Song紛紛推出遊戲機。任天堂的紅白遊戲機和後來的超級任天堂、世嘉的Mega Drive和後來的Saturn遊戲機、Song的Playstation遊戲機,再加上後來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的電腦遊戲興起,兒童遊戲機中心的生意自80年代中期左右已經開始動搖了。一直至到江河日下為止。兒童遊戲機中心到了90年代紛紛倒下來。只有個別零星的店舖仍在經營中(估計當時最起碼已經執了9成幾的店舖了),但比起80年代當時的盛世已經相去甚遠了...(一個兒童的夢幻小天地之一,最後卻搞成這樣,絶對給人一種唏噓和哀嘆的感覺了)...
吳獅皇
(2016年7月25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