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6日星期一

第二章 橫頭磡邨的設施(17)-補充篇(8)-藥材舖



                                                                                橫頭磡邨入面的《藥材舖》(泰元堂),位處座數不詳。


  《藥材舖》(又名為中藥舖),其歷史可以追朔至上世紀10至20年代末期。直至到50年代初期,當時因為《朝鮮》戰亂,各國對華停止貿易。而另一方面,南洋的貴重藥材如沉香等亦難以運往《中國》內地,同樣《中國》內地的藥材亦難以直達海外。於是乎,《香港》無意中便成了居間的橋樑。成了對外對內的藥材貿易中心。當時(10至20年代)藥材的店舖一般集中在上環《高陞街》以及《文咸東西街》一帶。慢慢這些藥材的店舖亦逐漸分支演變成街坊式的店舖分散在《香港》、《九龍》和《新界》各個地方。

    這些街坊式的《藥材舖》,最大的特色就是有一排排的《百子櫃》,內裡裝滿藥材。而當時每一個櫃桶均裝有不同的藥材,並在每個櫃桶面前標明是裝著何種藥材,以方便《藥材舖》的職員執藥。而執好了的藥材,跟住再用特製的秤量度妥當後,通常都會用一張彩紙包褢著,然後再用透明膠紙黐住就行了。既方便又易於攜帶。如果遇著一些奇難雜症的話,當時的《藥材舖》一般都設有中醫師注場診症,包保藥到病除(當時所標榜的一句說話)。直至到70至80年代,西醫診所開始盛行,這樣的《藥材舖》才慢慢開始式微而沒落了。

    據知,現存的《藥材舖》(中藥舖)在《香港》實在少之又少(不是指新式的《藥材舖》,所指的是舊式的《藥材舖》),相信在一些舊區才能夠找到它的縱影。例如在《九龍城區》,還能夠看到這些舊式的《藥材舖》(直到此一刻為止)。

    而《橫頭磡邨》亦不例外。也曾出現過這些《藥材舖》的足跡。依稀記得童年時,在21座後面也有一間《藥材舖》(就是右手面貼近側面的位置),不過名字已經記不起來了。每逢和媽媽行去街市時,通常都是通過後面行去的。所以,我經常都會經過這間《藥材舖》(一來一回的時候),甚至乎媽媽也曾光顧過這間《藥材舖》去執藥呢。


吳獅皇
(2015年11月16日晚上深夜)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