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1日星期二
寫作之路(6)
世間上很多東西都有其價值。當中包括《文字》在內。當人家(指的是歐美國家的人)肯花真金白銀去買書的時候,在《香港》的《書局》內竟然有人厚顏地看完一本又一本的書籍。他完全沒有理會《作家》是如何花了極大的心血和時間才能夠寫成一本書!他完全沒有理會《出版社》為出一本書所花費的出版成本!他就這樣地企在《書局》內,一邊在享受著冷氣,一邊卻想在有限的時光裡看完一本書。請問大家,這樣的做法是對的嗎?如果他覺得這本書是適合看的話,為何不買下來呢?請記著,這裡是《書局》,並不是《圖書館》來的。在《圖書館》內,就可以隨處看書,但在《書局》內看一陣也沒有問題,問題是厚顏地企在《書局》內,一分一毫也不願出就想看完一本書,這才是最大的問題所在。
可能他覺得本書很昂貴,所以就想出這個辦法來。但其實這樣做法是不對的!就算本書接近百元的售價,其實《作家》所分到的百份比利潤只佔很少的成份而已。而《出版社》在扣除出版成本、人工、租金等燈油火臘之後,其實除開所得到的利潤也是不太高的。唯一能夠大賺金錢的,就是書本很暢銷,再版完一次又一次(即是加印數量),這就是過往《知名作家》和《出版社》大賺的方程式了。如果一本書是這麼好看的話,其實用真金白銀去買也是值得的。大家認為對嗎?
其次就是,近年坊間所出的一些書籍,口語化式的文字表達似有日趨嚴重之勢!令到很多人覺得這些作品並不是文學作品來的。有的甚至夾雜著粗口在內,難怪《香港市場》一蹶不振了!這種情形如不改善的話,《香港市場》實在難以回復昔日的光輝!如果一篇文章內,偶有使用口語化式的文字表達,來增加文章的生動感,這個並沒有問題。但如果一篇文章內,十居其九都是用這種口語化式的文字去表達的話,那就很有問題了。就算本書賣得出去,也不會去到大賣的情形!最起碼,這種文筆就很難說服到大量的人去購買了。
所以,文筆的堅持在這個時刻就更加要緊了。有文筆的堅持、兼且維持著個人特色的風格,題材特出而鮮明,再加上《出版社》在背後大力的支持,這就是過往《知名作家》能夠名成利就的不二法門。透過《作家》和《出版社》之間的通力合作,攜手開創出《文壇興盛的時代》!而廣大讀者亦能夠在此處浸淫在博大精深的書本文化長河。
吳獅皇
(2015年7月21日)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