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頭磡第7座的《羅記士多》。
23座的《永新士多》。
《士多的輝煌歲月》
《士多》,又稱為《辦館》。據說《士多》這個名字是由英文Store這個字音譯而來。《士多》興起於60年代,在《超級市場》和《便利店》還未興起之前一度風行於《香港》。其中尤以《徙置區屋邨》和《公共屋邨》最為鼎盛。
當時的《士多》主要是售賣《零食》、《糖果》、《汽水飲品》、《雪條雪糕》、《玩具》、《罐頭》、《生果》和《香煙》等的物品。實在說來已經是一個小型的雜貨店舖了。所以,《士多》這個中文名字由英文Store轉過來的確是非常有意思的。
《士多》在最鼎盛的時期,即是由60年代至到80年代中後期,在香港的街道上隨處可見。這段時期為《士多》的輝煌歲月。在那個時代,只要你是落街買「嘢食」的話,就一定會光顧《士多》了(當然到《小型超級市場》的出現又是例外的情形,但普遍性而言光顧《士多》依然是首選)。所以,在當時《士多》是必然光顧的店舖之一來的,實在是何等風光,何等「威水」呢。
而《橫頭磡邨》亦不例外,當時《士多》是《橫頭磡邨》內最主要的店舖之一。很多《士多》都林立於邨內。小孩就最高興了,一聽到可以到《士多》買「嘢食」就開心到飛起了。有《零食》吃、有《汽水》飲,當然高興了!其實不單止是小孩,就連大人也喜歡到《士多》光顧的。買《汽水》、買《啤酒》和《香煙》,沒有別處比起《士多》更便利了!當然,當時除了《士多》之外又可以光顧誰呢?所以,《士多》就得以大行其道,風光了20多年!
《註》:雖然當時還有小販以推車的流動形式售賣《零食》、《汽水飲品》、《雪條雪糕》,但種類始終和《士多》有很大的差距。而且論方便的程度,始終無法與《士多》相比(因為你不會專程走去光顧這些流動小販,而且他們的營業時間和地點亦不固定)。
《註》:即使後來有《小型超級市場》的出現,但依然未能真正威脅到《士多》的存在價值。直至到《超級市場》和《便利店》的興起,才真正威脅到《士多》的經營。不過最可悲的是,其實有很多《士多》並不是經營不善,而是因為業主大幅加租和收回舖位而被迫結業。實際上這是人為,而並非真正遭到時代的淘汰!如果可以繼續做下去的話,為何不給《士多》一個生存空間呢?這個問題的確值得我們深思!
吳獅皇
(2015年5月15日)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