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7日星期四

我們都是在橫頭磡長大的-徙置區屋邨的由來(3)


《石硤尾大火》發生數個月之後,香港政府於1954年在災區原址開始興建徙置大廈。


50年代的石硤尾邨。

註:第一批的平房於大火後兩個月建成,並以當時 ...
         50年代的石硤尾邨。

   50年代的石硤尾邨。

60年代的石硤尾邨。
60年代的石硤尾邨。


60至70年代的石硤尾邨。

    60至70年代的石硤尾邨。

                                                                                 60至70年代的石硤尾邨。

70年代的石硤尾邨。
70年代的石硤尾邨。


70年代的石硤尾邨。


    戰後由於木屋區迅度蔓延,加上發生石硤尾大火的災難,終令政府在房屋政策上有所轉變,大規模的徙置計畫由此展開。


《戰後住在木屋區者達數十萬人》

    據統計,在1949年香港人口已激增至200萬人。而住在木屋區的居民就多達30萬人,佔香港總人口大約15%。但木屋區依然繼續迅度蔓延,成為社會上一個重大的問題。


《木屋區加上石硤尾大火終令政府政策的轉變》

    由於木屋區不斷迅度蔓延,而居住者更達數十萬人,香港政府一時未有一套安置的計劃。於是政府就暫時採取寛容政策,默許這些木屋區暫時存留。直至發生《石硤尾大火》的災難,香港政府才下定決心進行大規模的徙置計劃。


《成立緊急小組委員會》

    1954年初,香港政府成立了一個緊急小組委員會研究應變計劃。而這個緊急小組委員會主席是由立法局非官守議員祈德尊出任。這個緊急小組委員會,功能主要是向政府提出建議。結果,緊急小組委員會就向政府提出大規模的徙置計畫,並獲得政府接納。


《三點建議獲接納促成計劃進行》

    該委員會的建議一共有3點。第一,由於土地缺乏,必須把住在木屋區的居民遷到永久性的多層徙置大廈。第二,這種建屋事宜,不會吸引到私人資金的參與。所以政府必須直接承擔所有費用進行建屋工程。第三,建議成立一個徙置事務處,專門負責清拆僭建的木屋(寮屋)以及清拆後安置等的工作。緊急小組委員會這些建議,最終獲得政府接納,促成大規模徙置計畫的進行。


《永久性的徙置大廈》

    原來,最初的徙置計畫所興建的徙置大廈是永久性的。而並非臨時性質的。即是說徙置大廈的作用最初的原意是用作長久性的存在。


《成立徙置事務處》

    最終,香港政府接納緊急小組委員會的建議,於1954年成立徙置事務處。並於同年收回《石硤尾大火》災區大約8.5英亩的土地,著手興建徙置大廈的房屋。


《徙置計畫主要是解決木屋以及徙置的問題》

    原來,最初徙置計畫的實行,其目的主要是解決木屋以及徙置的問題。當時廣大市民不願意入住唐樓,促成木屋區迅度蔓延。再加上《石硤尾大火》過後,眾多居民無家可歸,徙置的問題亦刻不容緩。於是就衍生出大規模的徙置計畫。

《註》:當年徙置事務處首任署長在報告中表示:「對我們的要求,主要的並不是改進這一違法社會階層的居住條件...我們的任務是設計一種快速見效而又切實可行的辦法,以至少並非昂貴得令人卻歩的代價,根據全社會的利益,去消除那些環境最為惡劣的木屋區給我們造成的火災危險以及對公共衛生和公共秩序的威脅。」


《首年興建8幢徙置大廈》

    於是,香港政府就於同年(1954年)以快捷的速度,興建了8幢7層高的徙置大廈。以及大批兩層高的平房。一共為54000多人提供了徙置居所。其中19000人入住徙置大廈,其餘35000人入住兩層高的臨時平房。


《徙置大廈:簡單而安全的居所》

    這些徙置大廈,設計簡單,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條件。有一個狹小的居住單位,但煮食和晒衣服都要出到外面公共露台處進行。而每一層亦附設公共水喉、公共厠所和公共浴室。居住環境雖非理想,但已是一處安全的居所。不怕受到火災的威脅。而且租金廉宜,所以又有廉租屋的別稱。


《10年之間在石硤尾災區原址興建了29幢徙置大廈》

    由1954年到1964年,共10年之間,香港政府就在《石硤尾大火》災區原址陸續興建徙置大廈。最終,政府就在原址興建了29幢徙置大廈,為居民提供了安全的徙置居所。

《註》:美荷樓雖然標示為41座,實則只是數字上的表示,並非真的有40多幢徙置大廈。


《石硤尾邨:全港首個徙置一型H型和I型的徙置屋邨》

    石硤尾邨,不單止是全港首個徙置區的屋邨,也是全港首個徙置一型H型和I型的徙置屋邨。當時石硤尾邨共有26座呈H型的徙置大廈以及3座呈I型的徙置大廈。可以說,石硤尾邨就是所有徙置區屋邨的始祖。


吳獅皇
(2014年7月17日)

(2014年8月5日進行過修改。)



4 則留言:

  1. 七十年代像一個夢!有空可來看看我最近的新網誌,是說及在七十年代北上廣州的印象,以及參觀博物館的所見。

    回覆刪除
  2. 秋葉阿姨,晚安。謝謝您的來訪。可否給我一個連結直接到訪妳的網誌呢?

    回覆刪除